郑秉文:养老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改革前景

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应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家俱乐部邀请,带来题为《养老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改革前景》的线上演讲。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魏航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


郑秉文教授主要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养老金可持续性的现状和预测、国外养老金应对人口老龄化改革的经验、中国养老金第一支柱改革措施以及第二、三支柱改革的难点和痛点几个方面展开了对养老金的改革前景的介绍。


首先从七普数据的结论入手,郑秉文教授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出生率下降、总人口未来将减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老龄化快速提高、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快速提高,各省老龄化情况比较。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变化的“低预测”结果是中国人口将从2020年的14亿降至2100年的6.8亿。他提出,根据这几年出生率连年下跌的趋势,如果没有政策干预,这个预测结果将有可能不是小概率事件。


关于中国养老金可持续的预测,郑秉文教授编著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年》中提出了两个时点:第一,到2028年将首次迎来当期收不抵支;第二,到2035年将出现累计基金与结余耗尽。


放眼全球,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国家不在少数,国外养老金的改革经验对中国来说也至关重要。他分享的主要改革措施,一方面是从改善第一支柱着手,主要有提高退休年龄、加强缴费与待遇的联系、从负债型转型资产型制度以及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多支柱体系,推动第二支柱从负债型向资产型的转型以及第三支柱的增设。


接着,他介绍了中国的养老金主要的三大支柱:第一是国家的基本养老金,第二是职业养老金,第三是个人养老金。如果说第二、三支柱是“短板”,第一支柱就是“主板”。可以预测,从“十四五”到2035,再到2050,第一支柱都将发挥主要作用。然而,第一支柱存在明显的可持续性问题,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年均流失大约40%的缴费收入。降低“税收楔子”和“扩大账户”是第一支柱建立“激励相容”机制的改革选项。


关于第二支柱,他指出,企业年金发展遇到瓶颈,应尽快采取措施,扩大第二支柱的参与率,继续深化改革。第三支柱诞生于2018年5月份的个税递延式商业养老保险,至今参保的人数只有4万多人,保费收入5亿人民币左右,规模很小。第二、三支柱主要有四大功能:提高退休收入的替代率,改善家庭财务构成、实现跨代支付,提高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比例,有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畅通“双循环”。


最后,郑秉文教授提出构建“资产型”养老金体系的四点思考:第一,建立资本利得税,一系列配套的财税政策至关重要。第二,低利率时代的持续挑战,如果投资回报不理想,资产型制度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三,M2长期走势的潜在影响,也将增加资产型养老金制度建立的不确定性。第四,决策者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