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消费习惯有何特点 | 2017 SUFE Global Summer School

想要充分了解中国市场,触摸中国经济发展脉搏?一切从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习惯开始。7月10日,上财商学院暑期学校开班首日,来自2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的近30名国际学生以黄蓉教授的《Consumer Behavior of Soci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为起点,开启他们的上财学术之旅。


1.jpg


红楼梦、西游记、“仁”者思想、春节返乡、中国式家庭关系、中国式婚姻观……黄蓉教授将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融入至文化碰撞、涟漪效应、具身认知、性别认知等营销学专业知识中,以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习惯。课程共分为三次,包含自我构建、具身认知、移动支付三个主题。


Marketing关注点是人还是产品?


“作为一个营销者,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产品上,还是放在消费者上?”课堂上,黄蓉教授抛出这一问题让同学们讨论,“营销的目的是促进产品销售,而销售行为的发生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消费意向上。”她认为,制定成功的营销手段必须足够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从学术角度,行为意向是通过态度、社会规范、自我效能三个元素决定,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三者对行为意向影响比例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规范是影响行为意向的重要元素”,黄蓉教授总结,想要了解中国市场就必须足够理解它的文化语境。


2.jpg


中国市场的“Ripple Effect”


在营销学领域,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容易产生涟漪效应,“在中国,人际关系模式往往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中国家庭存在等级差异,通常父亲的家庭地位高于母亲;相较于国产品牌,中国消费者更为偏好外国品牌;充分了解中国人的婚姻观及目前的剩女现状,SK II推出系列系类营销方案,获市场一致好评……课堂上,黄蓉教授从学术的角度向同学解析中国式人际关系模式,同时结合诸多生活细节及营销案例加以说明。对此,同学们都感到收获颇丰,课堂气氛活跃。


3.jpg


小链接:


“对这门课程,我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主要是想让同学们了解跨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营销现象。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包含自我构建、具身认知、移动支付三大块;在课堂教学中会结合大量营销方案来解释中国文化。希望这门课能培养同学们的国际化视角,了解中国营销市场的独特性。”

——黄蓉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我是一名MBA在读生,我认为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中国文化与中国营销市场的相互作用。更全面知晓中国市场特点,对我今后工作也有一定帮助。”

——Andrew Neo (马来西亚)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我的专业是中国研究,不是研究语言,而是中国文化、市场、经济相关的内容。平时研究生课程里也会学习相关知识,但这次来到中国,在这能听到优秀的中国本土教授讲解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度的了解!”

——Kristyna Ledrova (捷克)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in Prague